《细说两晋南北朝——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,恬淡与血腥》
第20节

作者: 迅发
收藏本书TXT下载
  公孙渊城内的人依仗着下雨,开始打开城门到城外砍伐树木,采集蔬菜,放牧牛羊。
  司马懿的手下请示是不是出兵把眼前晃动的城里人给抓起来。司马懿不同意。

  《资治通鉴》详细记载了司马懿与陈珪得谈话,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之所以这样的原因。
  军司马陈珪说:“从前,进攻上庸(湖北省竹山县西南田家坝)时,八路同时进发,日夜不息,十五天攻陷城池,杀了孟达。这一次我们跋涉的路程更远,却这么安闲,我实在想不通。”
  司马懿说:“孟达守城的部队少,可是粮食却多得够吃一年,我们军队人数比他多四倍,粮食却不能支持一个月,用一月攻击一年,怎么能不速战速决!我们用四个人攻击一个人,就是我军死一半,只要能攻克,还是要去做,因此不顾死伤,那是跟粮食竞争。现在情形恰恰相反,敌人军队多,我们少;敌人粮少,我们粮多。何况大水泛滥,我们无法行动,就是想攻城,又怎么攻?自京师出发,我不担心被敌人攻击,只担心敌人逃走。现在,敌人粮食快要吃完,可是我们的包围圈还没有完成,如果掠夺他们的牛马,阻止他们砍柴放牧,势将逼他们逃走。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,必须随机应变。敌人仗恃庞大的军力,又仗恃大雨不止,所以虽然饥困,不肯认输,我们要装作我们束手无策,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固守。贪图一点小利,使他们受到惊吓,弃城逃走,不是好的计谋。”

  老谋深算吧。
  大雨终于停止,司马懿把外围的包围圈完成以后,开始作灭国性攻击,高堆土山,挖掘地道,使用楼车监视城中动静,冲车撞击城墙。士卒用盾牌遮住头部,手执钩链,冒死攀登,日夜不停地猛烈攻击,城上的箭和投掷的石头密集如雨。
  而此时,公孙渊窘困紧急,城中粮食已经吃光,开始了人吃人,将领杨祚等出城投降。
  八月,燕王公孙渊派相国王建、最高监察长(御史大夫)柳甫,出城晋见司马懿,请求远征军暂时解围,稍向后退,公孙渊君臣当自己捆绑,出来投降。
  司马懿可不傻。
  他果断下令斩了王建、柳甫,然后开始义正词严地装糊涂,给公孙渊传话说:“我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,而这两个糊涂的家伙却打算教我解围后退,这是什么态度?对这两个传话错误的老糊涂,已经诛杀。你如果还有别的话要说,可派头脑清楚、年轻一点的来。”

  ——对于公孙渊的智囊,能多杀一个是一个。
  公孙渊再派侍中卫演晋见,请求指定一个日期,愿送出人质。
  司马懿说:“军事对决,大致上有五种结局:能战就战,不能战就守,不能守就逃;其他两条路是:投降或死亡!公孙渊不肯自己捆绑投降,当然是决心死亡,不必送什么人质。”
  八月二十三日,襄平陷落,公孙渊跟他的儿子公孙脩,在数百骑兵保护下,突围向东南逃走,曹魏远征军急行追击,在梁水(太子河,辽河支流)河边追及,斩公孙渊父子。
  《晋书》记载,在此之前,有长星,色白,有象小刺的光芒,从襄平的西南落到东北,坠进梁水。
  杀公孙渊父子的地方正是星坠的地方。
  司马光估计不相信,所以在《资治通鉴》上没说。

  ——又是一颗彗星。是真的吗?让人联想到五丈原上的那颗。
  司马懿进入襄平,诛杀燕王国三公、部长级以下官员2000多,把15岁以上的男子(人吃人的幸存者,估计城内是全民皆兵了,亦兵亦民吧?)共7000余人全部杀掉,二者相加在万人以上,筑成“京观”(把尸首累积在一起,再用土累积在群尸之上,堆成高丘,称“京观”)——怎一个惨字了得!
  也许是司马懿怨恨这些人没有象杨祚那样投降,但是,大屠杀,尤其是对失败者的大屠杀,到什么时候都叫人恶心。
  司马懿的这次战役,同时还把公孙渊统治下的辽东郡、带方郡(朝鲜沙里院城)、乐浪郡(朝鲜平壤市)、玄菟郡(辽宁省沈阳市),四个郡也全部收归了国家。

日期:2009-11-06 18:27:51

  24、曹睿之死(1)
  估计司马懿也没有开疆拓土的意思,整整经过了8、9个月的战争,司马懿对这里似乎也不十分感冒,核收户口4万,人口30万。对于来自中原的辽东居民,他下令可以随便回老家。
  《晋书》总喜欢神神叨叨的,不过,下面的事情,就不是神神叨叨可以解释得了的了。
  据司马懿自己说——只能是他自己事后说的,说:刚拿下襄平的时候,自己梦见曹睿头枕着自己的大腿,对司马懿说,看我的脸。
  据说,当时司马懿就有不祥之兆的感觉。
  但是,事实上,随着部队回师的司马懿并不知道在洛阳的曹睿已经于12月8日的时候得了重病。
  我们不知道曹睿年纪轻轻的究竟得了什么病?有人说曹睿其实只有33岁,史书记载36岁,就不可能是曹丕的儿子了,又以此联系到甄洛的被杀可能与曹睿不是曹丕亲儿子有关等等,我想即使曹睿是人家袁尚的遗腹子,那你曹丕要人家甄洛的时候,毕竟你是知道人家是有夫之妇的啊。怎么因此就下杀手呢?

  又都是些陈年旧账,不提也罢。
  反正是曹睿得了急病。
  其时,司马懿正跟随着得胜归来的大军走到汲县(今河南卫辉),《晋书》上说的是白屋,我无法知道白屋的确切位置。
  在这个时候,我们不得不说道两个人。很多年以后,读史的人为司马懿夺权扼腕叹息的时候,也同时把鄙夷的眼光投向这两个人。
  他们是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(两人相当于当时的宰相)。刘放年轻的时候曾经说服自己的上司投降曹操,就一直在曹操身边服务,《三国志刘放传》记载他:善为书檄,三祖(曹操、曹丕、曹睿)招命有所招喻,多放所为;而孙资呢,曾经是贾逵(字梁道,魏国重臣兼忠臣,儿子贾充却和司马家一个鼻孔出气,贾充的女儿就是有名的臭婆娘贾南风)的同乡,贾逵力劝孙资出仕,曹操第一谋士荀彧一见之下,大为激赏,同时,孙资不念旧恶,为人宽厚。

  他们两个在曹操时代就是贴身秘书,深得曹操信任,到曹丕时候,曹丕也是十分喜欢,曹丕的时候创设了中书监一职,就叫刘放担任,安排孙资做中书令,同掌帝国核心机密;明帝时候,二人更是赢得明帝的欢心,两位历仕三朝,眷顾不减,可见为官、处事、文字写作和协调能力不同寻常。
  但是,估计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。这也难怪,也是一般秘书的通病:身在兵位,常为帅谋——出的一些主意必然会损害一个人的利益;自己只能忠诚于领导一人,难免有时有狐假虎威的嫌疑,即使你自己没有,别人也看着不顺眼;秘书本身不是一方大员,没有实力,一旦大树倒掉,你什么也没有。
  曹睿刚有病的时候,打算任命曹宇为大将军,连同统军将军夏侯献、武卫将军曹爽、屯骑校尉曹肇、骁骑将军秦朗五人共同辅政。
  曹宇过去一直不太出名,但是,我们不要忘了,看看和曹宇有关系的,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。曹宇的爸爸是曹操,他本人是魏明帝的叔叔,是曹冲的同母弟弟,曹宇的儿子后来入继大宗,就是曹魏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常道乡公——曹奂——也就是说,父亲、哥哥、侄儿、儿子都是皇帝。
  据正史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,那就是:这个曹宇是个拿不上台面的阿斗,就只想做一个王公贵族,享享清福,不想做帝国总司令。据说,在被任命为大将军的4天时间里,曹宇费尽心思想怎么把这个大将军推掉,反复对病中的皇帝说自己能力不行等等。
  按照这个推论,以后事情的发展,起码曹宇是主动退出的。
  但是,事情真是这样子的吗?

  如果是这样,那你曹宇难道都不知道,现在是什么时候了,您佬也不想想,为什么皇帝会考虑把你任命为大将军吗?
  还不是他担心“儿子”年龄小,外姓人不可靠,要你这个长辈压住阵脚吗?
请按 Ctrl+D 将本页加入书签
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?
上一节目录下一节
【网站提示】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,请向本站举报。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!举报
© CopyRight 2011 yiread.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.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