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爷,能不能就放过我这一遭?》
第14节

作者: 普普
收藏本书TXT下载
  父女两拿着大儒们钻研的结果,仿起来简直是得心应手,有理有据。如今季清菱怕只怕做得太真,这小小的蓟县无人能看出自己细节见真章的厉害,现在看有了钱迈在,倒是省了她的担心。
  季清菱自然不可能告诉顾延章,自己不仅见过那几册《困学纪闻》的原稿,还仿制过不知多少遍。这次带去书铺的仿本,连头的折痕、墨渍、乃至剪裁的形状都已经全数照搬了,原稿跟自己的仿本放在一起,除非是大楚仔细钻研过好几年的那些个翰林们再世,不然真的难以分辨。
  在她原本的设想,只是打算把那四册书卖出一个普通的古书价格,一直以来,她与父亲仿古都只是兴趣,极少拿出去过外头招摇,更不知道这种书作真正的价格应为几何。
  适才她假借季母的嫁妆之名,也是想着为今后做“长久生意”打埋伏。只要这回顺利卖了出去,王应麟著有百卷书,虽然她笃定仿得出来十成十的只有二三十册,也能卖好几年了。到时候再弄点其他名人的画作书籍,换点小钱,延州那边也差不多已经能安稳下来。

  届时自己跟顾延章回延州,以他之才,考入延州州学毫不费力,等得了功名,顾、季两家都仍有田地、产业,虽是州城初定,产业暂时卖不出价,可质押了换些赴京赶考银子还是够的。
  记得历史顾延章是十九岁时高状元,当时糊名一除,朝野都沸腾了。现在算起来虽然还有好几年时间,可只要他一进了延州州学,会有朝廷的银米供应,也不需要自己再担心钱的问题了。
  季清菱这边还在做以后的长远打算,却不晓得自己本来想要当做普通古书卖的四册《困学纪闻》,在被钱迈带回清鸣书院之后,已经快把整个书院给掀翻了。
  钱迈不愧为当代大儒,他确实是有两把刷子,凭借着对王应麟现存各类稿本的研究,根据季清菱所仿的那几册书下,很快确认了这几册书稿内容的真实性。只是这一本究竟是不是原稿,反复推敲之后,他却也依旧拿不太准,索性把书院那些个与自己交情密切的老师都请了过来。
  这一下,可闹大发了。
  对季清菱来说,王应麟只是一个前朝的鸿儒,虽然留下了许多经典卷,可毕竟离自己实在太远。况且晋朝又不是没有他厉害的士,远的不说,是近的,自己身边还杵着一个才武略的顾延章,他的名气在大燕可王应麟大多了。
  季清菱毕竟只是闺女子,并未经过寻常的塾教育,启蒙都是季父亲自出马,季父一惯与众不同,才子里多出狂士,便是在狂士之,季父也能排个前三。
  在他看来,天地下,老子最大,如果不是怕犯忌讳,他都觉得自己皇帝还牛,自然也瞧不王应麟这类只会埋头做学问的老学究。有意无意间,贬此褒彼,也对季清菱做了误导,让她以为这王应麟只是一个学问做得厉害的儒士,如果不是他性格正直,被权臣贬走,在士林也许还得不到偌大的名声。
  如果季清菱有机会去普通的学堂看一看,听一听,会发觉,原来王应麟在士子们心,居然有着如此高的地位,她在选择仿作书籍的时候,必然会选择换一个人的著作。
  然而世没有如果。
  清鸣书院有自己的屋舍,老师们几乎都住在书院之,钱迈才派人去请,没一会,七八个人都过来了。
  听说这几本有可能是深宁先生王应麟的原稿,清鸣书院的一干老夫子们,人人围在书桌前,三三两两各自凑着一本书在研究,不多时,大家都快要疯了。

  “一直觉得《仪礼》这一篇,‘公大儒,毋怪乎冠礼之行,不非郑尹而怪孙子也’此句不通,原来当少了一言‘犹以为无所用’!简直绝妙!”
  “原来传说深宁先生有评若干,我总不信,此时得见,原来如此……”
  “献坊刻本此处用的是‘芳草’,贵坊之考证出来的却是‘芳华’,看来还是‘芳华’才对……”
  一干人等,你一言我一语,纷纷讨论起书内容来,倒把钱迈挤到了一边。
  “咳咳……诸位,今日请大家来,是想一起鉴定鉴定此四册书是否原作,诸位不要本末倒置了。”
  钱迈清了清嗓子,一副见惯了大世面的镇定模样。
  而在一旁伺候的书童连忙低下头,把嘴边的偷笑给挡住了。

  这书童昨晚值夜,亲眼看着自家老爷彻夜达旦挑灯而战,一面看书,还一面拍案叫绝,那狂热的架势,起此时屋的诸位先生,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  钱迈一连喊了好几声,才将将把在坐的各位老友的魂给拉了过来,犹有几个人偷偷低下头觑着那书页内容。
  都是熟人,他也不好说什么,只得睁只眼闭只眼,把前日在书铺发生的事情都说了,又将季清菱自述的来历解释了一遍,只把自己那燕墨、冯满轩之事瞒下。
  他一言既出,屋里一时之间,竟然静默下来,顿时变得鸦雀无声,过了半晌,才有人喃喃道:“想不到这惊世之作,竟然尘封箱底,不见天日百来年,若不是这稚子拿出来……”

  他后半句没有说完,可不尽之意,在坐的人都听懂了。
  有人附和道:“此书是否原稿,其实并不重要,看这内容,哪怕不是原稿也是善本无疑了,能补齐深宁先生身前所作,实在功在千秋,此四册书价值不可估量……”
  话刚落音,房便响起来此起彼伏的迎合声。
  又有一人突然叫道:“那小儿说是家母亲的嫁妆,总不至于嫁妆只有这几册书罢?!”
  顿时屋“轰”的一声,炸开了锅,人人追着钱迈问那小儿的下落,又问是否有其余书卷。
  一屋子人,根本没有一个把心思放在鉴别真伪,都嚷着去寻季清菱兄弟二人。
  总算钱迈还记得自己的目的,忙把众人的心思给拉了回来,解释了又解释,最终道:“总得把这书给搞明白了。”
  到底都是一流的学者,一群人围在书前,你一言我一语,很快把这书的各种细节给揪了出来。
  “书者笔力不足,构架、笔法虽有风骨在,可明显不是深宁先生所做。”
  一番细看之后,一人对字体提出了疑问。
  “对,虽然字迹跟深宁先生的很像,但那时他已经年近五十,笔力老辣,断不会是这等力度。”
  不仅这两位,其余人也渐渐发现了些许小问题,彼此讨论起来。
  “书册用的是两种纸张,一是普通的竹纸,一是生宣,会不会有什么缘故?”
  “笔迹不对才正常,这几册书应该是深宁先生的幼子抄写,记得何子远曾撰说过,先生的稿作往往屡经修改,整理的时候,通常由几个儿子在旁协助,按这《困学纪闻》成集时间,先生几个年龄较大的子嗣均已外放,唯有小儿还在身边,深宁先生幼子其时尚在弱冠之年,正合书册之的笔迹!”
  “这装订的侧线不似棉线……”
  “是麻线!丙辰年间大旱大涝,棉花几近停产,多有人用麻线代替棉线。”
  “先不论这些无足轻重的,我觉得卷四《杂集》一部分与深宁先生早年所撰稿的意思不符,我绝不相信这是他之所想!想来此卷为后人杜撰,这几册书绝对有问题!”
请按 Ctrl+D 将本页加入书签
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?
上一节目录下一节
【网站提示】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,请向本站举报。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!举报
© CopyRight 2011 yiread.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.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