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奋斗了小20年,当上跨国公司高管》
第13节

作者: 情帅
收藏本书TXT下载
  “我明天先带200个鸡蛋和100个野鸭蛋去城里。”
  安庆县要没有两个大厂,夏晓兰是不敢收这么多蛋的。
  两个大厂的职工上千人,300个蛋很容易消化掉,前提是她能找到合适的门路。一直靠零售效率很低,夏晓兰琢磨着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……官方的鸡蛋虽然才1.2元一斤,可供货严重不足。一些单位的后勤部门也不是都能买到低价蛋的,这里面的门道值得试一试。
  大晚上的,连李凤梅都帮忙编草篓子,又是把干稻草剪短节,还在空隙里塞满糠皮,总算是增加了运输途中的稳固性。
  涛涛激动的不睡觉,等着夏晓兰带他进城。
  可注定要让小屁孩儿失望,夏晓兰母女凌晨5点就出发了。
  两个人更有安全性,谁让夏晓兰长得太好看,刘芬不放心,刘勇也不放心。
  骑着自行车,大大缩短了进城的时间,到了上次卖鸭蛋的地方,天色才大亮。今天的农机厂外面的小市场极为萧条,老乡们忙着地里的活儿,都没空来县城卖东西了。
  夏晓兰刚刚停好车,就被之前的老熟客给认出来。

  她长得扎眼,做事爽利,和她打过一次交道的人都忘不了。
  “哟,你这是又来卖蛋?”
  “婶子,您今天还买蛋吗,有鸡蛋!”
  “前两天买的鸭蛋还没吃完呢。”
  夏晓兰没放过潜在顾客,“鸭蛋做皮蛋和咸鸭蛋挺好吃,要说蒸煮和炒,还是要鸡蛋。”
  她掀开自己的背篓,一个个鸡蛋整整齐齐排着,好像在说来吃我,大婶不由咽了咽口水。她的确把上次买的野鸭蛋泡了咸蛋,要不再买几个鸡蛋?
  夏晓兰看出来她动心了。
  “鸡蛋 我是卖一毛五一个的,您是熟客,给您算一毛四吧。野鸭蛋还是前两天的卖法。”
  国营的店,鸡蛋是1.2元/斤,看鸡蛋个头大小,一斤鸡蛋就8-10个。是比夏晓兰卖的便宜,可也要有货源充足才行,平价蛋不好买!
  这大婶没抗住夏晓兰的游说,最终买了10个蛋。

  等上班的工人们骑着自行车陆续出现了,夏晓兰的生意才好起来。她落落大方的站在那里,靠着那张脸也要惹来别人多看两眼,多看两眼她就问人买鸡蛋吗?一点也不想那些来卖东西的老乡,总是偷偷摸摸的,好像在做贼。
  趁着农机厂工人上班的时间里,夏晓兰将带来的蛋卖的差不多了。
  “您看,其实也挺安全的,明天我就自己进城。”
  家里得留一个人收鸡蛋,总不好一直麻烦夏晓兰舅妈,人家也有自己的活儿。七井村附近的鸡蛋收完了,还得去别的地方,两个人一起来县城耽误了一个劳动力。
  刘芬嘴笨,夏晓兰劝人家买东西的话她是说不出口的,跑县城的只能是夏晓兰。
  上午9点过,夏晓兰才把所有蛋卖完,她准备明天换到肉联厂外面去。揣了许多毛票没数,不过按照她那买价,今天肯定是赚钱了的。尽管再小心,还是压碎了几个鸡蛋,这些耗损无法避免。
  抢收稻谷的农忙来了,夏晓兰倒卖鸡蛋的生意也展开的如火如荼,有人称她是“鸡蛋西施”,顶着这名声,夏晓兰就被有心人给盯上了!
  背靠着亲舅舅,夏晓兰母女的日子过得挺滋润。
  特别是农忙来临,农村家家抢收粮食,夏家人田里的活儿都干不完,还真没有空来七井村找夏晓兰母女的麻烦。夏晓兰往城里倒腾鸡蛋,没两天生意就顺手了,她说话爽利,长得又顶好看,做生意有原则,但在原则范围里又极大方——农机厂和肉联厂的工人们都知道,这几天厂外面多了个鸡蛋西施,卖的鸡蛋很新鲜。
  开始每天跑一趟安庆县,不过2天,她就卖了快2000个蛋。虽然每天骑着车不停的奔走在乡下和县城很辛苦,但她的辛苦是卓有成效的,平均一天能赚10块左右。本钱少,又没有人脉,夏晓兰有一肚子赚钱的想法也只能慢慢来,每天赚这点钱她是不嫌多,刘芬却很满意的。
  到了晚上,夏晓兰回到家,母女俩清点一天的收入。布兜里的钱倒在桌上,大部分都是零散的毛票,一元的、五角的……最小的是分票,夏晓兰发誓上辈子见过的以“分”为面值的纸币,加起来都没有这几天多!
  刘芬将所有钱整理好,只觉得像做梦一样:
  “钱真的有这么好赚,别人就不知道吗?”
  刘芬的问题好啊,证明她开始思考了。

  夏晓兰就笑:“知道能赚钱,这生意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。”
  80年代当然遍地都是机遇,可也没有人人都变成亿万富翁。机遇来了,得有胆识,还得有运气!就像夏晓兰这生意,七井村肯定也有人看得眼热,一来田里的粮食等着人去收,他们腾不出人手,二来有人手的,必须要有夏晓兰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——做生意本来就有赚有赔,倒卖鸡蛋这种生意不仅辛苦,风险也是很大的。鸡蛋卖不出去怎么办?鸡蛋路上全摔了怎么办?近百元的本钱,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。

  夏晓兰就算亏了,了不起重新来过,她曾经能混上跨国公司高管的职位,这一点点小失败根本打击不到她。
  可对83年的农村人来说,近百元的亏本,那是大半年才能攒到的钱,说没就没了,家底不厚的又能经得起几次赔本呢?
  夏晓兰将钱收起来,“鸡蛋这生意再过几天也不好做了,我不是让舅舅帮忙收鳝鱼吗?我想拿到省城去试试。”
  刘家的稻田里,都能轻轻松松弄几十斤泥鳅、鲫鱼和黄鳝,乡下还真不缺它们。
  泥鳅做不好有股土腥味。
  稻田里养的鲫鱼也就后世被捧的厉害,现在的人谁要吃它?耗油、刺多、肉少……它都排不到‘四大家鱼'里,可见这玩意儿有多么不受欢迎了。而且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常用“过江之鲫”,想象一下鲫鱼的数量有多少!
  黄鳝就不一样了,它是大补之物,不管啥时候都卖的上价。
  就算眼下,也快赶上猪肉价了,不过在安庆县也不好卖,除非拿去省城。
  鲫鱼泥鳅卖的便宜,夏晓兰懒得折腾,就让刘勇告诉下七井村的人,她除了收鸡蛋,黄鳝也要收的。不过大家现在忙着收割稻谷,除了小孩子零散拿过几斤来卖,并没有大额的生意。她也不急,黄鳝一直能抓到10月份呢。
  就算别人嫌弃的鲫鱼和泥鳅,夏晓兰也有吃法。
  夏晓兰的厨艺一般般,可她见识多呀,为了招待客户,南北菜系她哪个没吃过?
  刘勇之前弄回家的泥鳅、鲫鱼都吐干净了泥沙,锅里滴点菜油,把鲫鱼小火煎到两面金黄,加水一直小火炖。鱼肉都炖烂到汤里,也就费点功夫的事,夏晓兰让家里每个人都喝鱼汤。她重点照顾的就是刘芬和涛涛,刘芬瘦的像非洲难民,涛涛不多补钙,以后身高随着刘家人就悲剧了。
  泥鳅用辣椒酱烧,加点豆腐,起锅时放点蒜苗。
  刘家这伙食安排的很好,舅妈刘凤梅对夏晓兰是满意极了。
  不过这两天刘芬不能陪夏晓兰进城,母女俩在这里住着,总不会让刘勇两口子下田收稻谷,刘芬也是要去帮忙的。
请按 Ctrl+D 将本页加入书签
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?
上一节目录下一节
【网站提示】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,请向本站举报。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!举报
© CopyRight 2011 yiread.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.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.